4.3.园林分布在运河周围,整合度低
苏州市呈现出“街河交缠”的格局[61]。大多数花园都是在运河边修建的。凤梅舍位于凤门附近的鹭丝桥旁,曾是乾隆年间李郭的府邸。它的大门面对着运河,两边都有横跨河流的桥梁[62]。江门书屋位于湘门内,是张大叔的故居。《乾隆 元和县志》记载:“倚渠园,古树浓荫。”老树枝在天空中伸展,形成大面积的绿荫,使整个花园成为一个宁静的地方”[63]。梭叶别墅位于潘门东侧的玉家桥旁。沈德潜在《绍野山庄笔记》中写道:“依城而建,树荫菊郁,落叶铺满小径。”因此,参观花园的人经常迷路。走在其中就像走进了原始森林”[64]。这些园林都是由运河修建而成,整合程度较差,这支持了运河轴线模型分析的结果。此外,通过挖沟将附近的水引入园林,如网师园案[61]。程章华在《畲族园记》中写道:“溪流沿畲族园三面。因此,陆先生从它们那里汲水到花园里挖的池子里。纵横交错的街道和运河构成的棋盘式空间格局与引水入园的技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因果关系。这种关系也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地理特征对造园技术的影响。
苏州市整合度最高的运河是从长门起,经徐门至盘门的运河。《苏州黄金时代》是一幅完成于乾隆年间的写实绘画,描绘了徐门以南万年桥周围的场景(图10)。在这幅画中,运河上船只的种类和数量,频繁的商业活动和大量的人口,使这条运河成为交通的主要动脉。然而,运河边并没有发现花园。如图11所示,在泮门附近的运河上可以看到大量的商船、公务船、货船和私人船只;大量的船只也停泊在岸边。特别是,在该运河和画右侧的小运河的交汇处,船只密集地聚集在一起,因此,运河应该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图11还显示,花园并不位于这一运河段,但在交通较少的运河段发现了一些花园。这一发现再次支持了运河轴线模型分析的结果,并证实了花园远离主要交通干线的事实。
(图10)苏州黄金时代的望年桥及其周围的运河[65]
(图11)苏州黄金时代的盘]运河最象[65]。
4.4.园林促进商业发展;商业活动推动了花园的保存和延续
在晚明经济繁荣的桃花坞地区,曾经密密麻麻地点缀着许多园林,如荒园、庐山果林、含雅村、小桃园、唐园、苏园、《密安九柱》 和《闻氏玉兰堂》[66]。然而到了清代,这一地区“不再繁荣,逐渐变得荒凉”。从远处看,你会看到一公顷肥沃的农田平如棕榈树”[67]。也就是说,桃花堡地区在乾隆年间已沦为农田[68]。当时对桃花堡的地理分析显示,该地区的街道交通不便。街道数量很少,大多数街道是靠近北城墙从北向南延伸的破路。这些街道与其他街道的交叉口数量也非常少,可达性非常差。该地区除北端有一条东西向整合度高的运河外,还存在多条整合度较低的运河。秀谷园建于清代,也坐落于此。这一方面验证了街道与运河轴线模型分析的可靠性;另一方面突出了明清时期桃花城园林衰落与苏州市空间变迁之间的重要联系。
另一个与药园(药铺园)齐名的园林是明代晚期的高石巷香草园,它被誉为“繁华市集中的名胜”[69]。它是由《多余的东西》的作者文振衡建造的。文振衡是尧铺园的主人文振孟的弟弟[70]。虽然这个花园在明朝后期曾一度流行,但在清朝时被毁了。对香草园位置的考察表明,高石巷在乾隆年间是一个交通不便的地方,没有任何运河流经。这个位置与栽培花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栽培花园位于一个具有高可达性的小运河地区。这一发现再次表明,花园周围环境的发展程度对其保存有影响。
拙政园和狮子林,位于繁华的商业区,乾隆皇帝的统治期间高调,是建立在前王朝,是栽培的花园和五岩石的花园,位于商业繁荣的居民区。它们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是因为它们所处的商业环境的发达而得以保存下来。这一发现与一般认为商业越发达,建筑越多的看法是不一致的还有更少的花园空间。因此,Mote 认为,土地利用的压力与园林的建设相互交织,形成了苏州市特有的空间格局[71]。Mote 将苏州园林作为-种理想的空间,关注的是苏州园林所表达的纯粹的精神形象,但实际上,苏州园林也促进了周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元Jinglan,清代苏州,在他打开花园在清明节记录拙政园,狮子林和Canglang馆作为领先的花园,和大多数的花园是对游客开放从清明节历下(夏天开始)[72]。袁氏说:“春天,花园开放,并设立饮食、住宿和马车的地方。园丁会向游客索要钱,让他们进入花园欣赏鲜花。那时会有一大群妇女,喧闹的车马,嘈杂的人声,使人无法行走”;当花园开放时,有人在卖糖果、诱饵和小玩具[72]。正如沈府在1793年所写的《浮生六章》中所描述的,当油菜花盛开时,他和妻子去了沧浪亭附近的南园和昌门地区的北园[73]。袁静兰在《北园南园赏油菜花》中指出,餐厅、茶馆随处可见,以飨游客[74]。钱勇的《像园集》中记载,每逢春天(二月、三月)桃花、油菜花盛开的时候,全城的人都出来参观狮子林,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68]所示。也可以看出,在乾隆时期,商业区内的园林不仅作为私人部门与商业、公共空间分开,而且在花季开放,成为公众休闲的场所。此外,他们促进了花园周围的商业发展和消费文化。商业楼宇提供的娱乐功能和便利设施也吸引了大量游客,这有助于花园的保存和延续。
克雷格.克拉纳斯认为,应该把苏州园林放在近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大背景下来理解。通过对《晚明画册》中园林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苏州园林是社会经济和消费形态的反映。在乾隆时期,选择珍奇之物来装饰园林的目的,已不再像晚明时期那样仅仅是为了显示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社会地位,而是为了吸引游客进入园林。袁静兰在《清明开园》中写道,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多数园林中有珍禽异花”这些建筑悬挂着著名文人的书画作品,并装饰着三脚架、图画,书籍和古董。金玉台阶前植名花。搭起五颜六色的帐篷遮风。演奏音乐,唱传统戏曲。“[72]。 这些园林装饰大多在苏州的商业区出售,如长门附近最完整的运河旁的转珠巷,那里有许多商店出售古玩、珍木书籍、古代书画、玉器、黄金、漆器、木雕和刺绣[2,75]。这样的商业街区为园林提供符合时代审美潮流的装饰,使园林能够与时俱进。园林成为苏州商晶经济蓬勃发展的载体。这就形成了一种模式,园林的保存和延续与商业的繁荣和发展相辅相成,共同繁荣。
5.结论
本文运用空间句法的方法,对乾隆年间苏州园林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街道轴线模型分析表明,街道周围的花园密集分布,整合度高,商业活动频繁,而花园建设较少。
周边街道的整合度较低。运河轴线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运河轴线上整合度高、交通功能强的园林布局较少,运河轴线上整合度低、交通功能弱的园林布局较多。我们调查了历史文献和图像,以验证轴模型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乾隆时期苏州城市园林分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园林密集分布在苏州城市南北两端的商业繁华地区;花园的受欢迎程度受其位置的繁荣程度的影响。第二,园林集中在商业繁荣的住宅区。第三,大量的花园建在运河边,交通功能不佳。引水造园技术反映了城市地质特征与造园技术的互补关系。第四,园林促进了苏州商业的发展,城市商业也促进了园林的保存和延续。研究发现,乾隆时期的园林大多被改造成半开放的公共空间,吸引了大量的人流,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商业发展。商业区也为游客提供了方便和娱乐,从而吸引游客参观园林。商业区出售的大部分物品都是装饰园林,使园林不断适应时代,进一步促进了园林的保存和延续。园林保护与商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
今天,苏州的一些街道和运河已经改变,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然而,老城保留了它的历史空间格局。拙政园、狮子林、网师园、沧浪亭、园林等世界文化遗产,历经岁月沧桑,仍屹立不倒。传统上,苏州园林只在乾隆时期的花季开放,而现在苏州园林每天都向公众开放。它们悠久的历史和精美的设计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由于这些园林,苏州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旅游景点,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使园林成为城市身份的象征。如今,拙政园、狮子林仍坐落在繁华的商业街上,而网师园、沧浪亭、养园则安静地坐落在这些民居之中,与乾隆时期相差无几。苏州园林在城市空间中的地位虽然没有改变,但由于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其空间属性和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在未来,作为当代苏州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园林将随着城市景观的变化而不断寻找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