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轴线模型描述空间仅仅是空间句法中的一种方式,还包括凸空间和视域模型,以及轴线模型后续的线段模型等等。量化描述空间是分析其他现象(经济、社会、政治、生态)等因素的前提,然而这些其他的现象或其中的某方面也需要能够被量化描述才行。事实上,即便是分析一个简单的街道步行流量,通常除了街道拓扑网络连接性(各半径整合度和选择度)之外,还需要包括轨道交通站点距离、不同半径内建筑总面积、甚至可以包括各半径内商业POI数量等变量,这些变量以量化的方式反映了问题中”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但政治和生态的因素还没有,只要能够将其量化反映出来,就能够纳入分析,但其效果是否好就另说了。
2022-09-15如果是设计方案的“五花八门”则无可厚非,但如果是一个方案,不同人画的不一样,就有问题了。轴线模型建模是有明确的方法的,一些个体空间认知和表达的差异在转成线段模型后也会被削弱。此外,采用标准化系的参数(NACH和NAIN)也可以进一步削弱由于设计方案中路网密度差异的影响(我方案中只有三条街总长500米,而你用了30条街总长5公里,这样比较不公平)。建模是个需要看图解答的问题,语言描述起来挺难的。
2022-09-15前面这段叙述深有同感,但行业变革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样突显了在教学中引入数据空间分析的必要性。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空间句法教学需要走入设计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设计方法,仅仅是理论和技术课是不够的。空间句法与其他模型相比已经算是很简单的了,其他模型,如交通类的模拟模型,对建模和 数据的要求只会更高。如果您对比的是手画轴线图的话,或许刘俊环博士的百度地图截获器可以简化这个过程,但同样需要在局部进行修图。以线段地图为例,我个人的一个标准是无论地图源,对空间的抽象处理方式都需要正确,且要能通过各街道段的连续性检验(step depth)。如果设计或分析的城市不太大,花费的时间不长,否则还是要画一定时间的。人一生能生产不超过两位数大中城市的轴线或线段地图模型,希望有人能突破这个极限。。。。
2022-09-15如果使用者不理解各空间句法参数的意义,甲方也不可能理解。所以我不主张一上来就使用空间句法模型本身计算的参数来评价方案,即“从形态到形态”的方法来评价设计。而推荐先根据设计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一般包括用地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协同性,或者各类交通的路权分配等等,在进行周边数据分析的前提下,发现各句法变量(也包括其他变量)和这些数据之间的量化关系,然后在选用这些参数来评价设计方案。汇报时,也不要说空间句法参数如何如何,就说方案A和方案B对各类交通或商业分布的影响有什么差异。用甲方能听懂的语言来汇报分析的结论,实现从“模型化设计”到“数据化设计”的转变。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上面问题的正路,虽然累很多,但很有用。做一个设计会在研究和设计两条路径上都有成长。
2022-09-15忘了说了,最近在写十四五规划教材《大数据城市设计方法》,介绍如何应用空间句法与其他各类数据源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支持设计的方法。
2022-09-15段院士牵头的住建部十三五规划教材《空间句法教程》已经发表,应该可以满足需求。此外,今年应该有至少两个MOOC上线,明年《大数据城市设计方法》也会有空间句法如何与其他多源数据结合支持研究和设计的大量案例。请持续关注。
2022-09-15我猜是建模的范围太小,你设定的各种半径都超过了这个模型的范围。
2022-09-15